今年清明节与周末相连,三天小长假里,从城市到乡间,出行的人明显多了起来。有人祭祖扫墓,有人祭奠烈士,有人举家踏青,也有人栽种绿植。人们过节方式各有不同,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人的缅怀始终如一。
清明节,作为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的传统日子,在节俗流变中积累出丰富的内涵,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因时而变、生生不息。从周代观测日影的农耕智慧,到寒食禁火的道德准则,再到上巳踏青的生命欢歌,每一个节俗,都是一段镌刻着时光密码的文化叙事。不同时代的文化碎片在清明时节层层叠合,最终凝聚成兼具自然敬畏与人文关怀的节日文化。凉皮、凉面、打卤面、寒食粥、青团……这些广受欢迎的小吃,也与清明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清明节的意义已超越了节日本身,它代表的价值观念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清明节俗之多,内涵之深,堪称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。
有人说,清明节是从周朝出发,跨越了3000年与今人相见的“活化石”。其实,它更像一棵参天巨树,年复一年吸收着中国大地的文化滋养,它的年轮里镌刻着千年记忆,枝头却永远绽放着属于当代的新绿。一些旧俗,遗落在了时光之中,犹如落叶随风去;一些新俗,伴随美好的愿望融入进来,仿佛抽芽冒新枝。往稍远些说,清明节在近代曾被规定为植树节,它的自然意蕴从单纯适应农时,变为主动保护生态,是中华文明自然观的再升华。后来植树节改在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,但仍有不少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树的做法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缅怀革命先烈,传承发扬英烈精神,在感恩英雄丰功伟业的同时,汲取前行的力量。这是多么智慧的中国哲学,多么丰盈的中国气派!
今天,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,为清明节赋予古韵新风。当扫墓者用一束鲜花替代纸质祭品,当海外游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“走进”故乡祠堂,文明观念和科技手段非但没有削弱清明的仪式感,反而创造出用心体验、用心对话的情感联结。唐代诗人笔下“斗草踏青”的野趣,变成了露营帐篷里飘散的茶香;古代“戴柳插蒲”的驱疫民俗,转型为亲子同乐的义务植树。传统节俗通过与生态文明建设、爱国主义教育等时代命题的结合,获得了更丰富的现实意义。过节方式在变,节日的精神内核却一脉相传。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所在,是中国人凝聚力向心力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不只是清明节,中国的节日,总是在“守”与“创”中持续演进。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,让中国节日在漫长岁月中既能守住文化根基,又能不断吸收时代养分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流动的活水,唯有持续注入时代源泉,才能永远保持清澈与活力,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提供坚实的文化底气。
(袁媛)